清风盈商|党史中的廉洁故事(三)

时间:2023-03-27浏览:10设置

周总理拒进家门

1960年的一天,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发起了火。

这位秘书叫何谦,平日里主要负责总理的生活和保卫。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,正是何谦未经总理允许,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住所——西花厅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。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,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。

陈旧、阴暗、潮湿,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,屋内木头也有些腐朽了,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,这就是总理的住所。如果说老旧尚且可以忍受,潮湿却是十分麻烦。在西花厅居住期间,周恩来腿疼的毛病经常犯。时间久了,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,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一番,但都被回绝了。

看到总理态度如此坚决,何谦悄悄打起了自己的“小算盘”。1960年初,周恩来赴广东出差两个月,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,何谦趁此机会向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报告,希望对西花厅做一些维修。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、封严漏风的窗户、更换发霉的旧地毯及旧灯具、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 换成较厚的呢子窗帘……何谦抓紧时间修缮,同时也考虑到总理平日勤俭节约的作风,尽量减少开支。西花厅装修完毕,何谦还暗想,这样应该能符合总理的要求。

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,还没踏进屋门,就发现了这些变化,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一幕。

何谦连忙检讨:“总理,是我错了……您先进屋休息吧……”

周恩来气愤地反问:“我回屋,接受你的既成事实?”随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说:“把那些东西统统搬走,否则我不进!”说完扭头就走。见此情形,其他人忙追上去劝总理,只听他大声说:“我不进,那不是我的家!”

后来,在周恩来的坚持下,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、灯具、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。已经修缮好的地板、窗户,再换的话,又是一笔费用。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,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,绝不用国家的钱。他说:“国家现在这么困难,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,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修,这是不能允许、不能容忍的。”

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,周恩来才进了家门。事后,他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,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,并教导秘书说:“我身为总理,带一个好头,影响一大片;带一个坏头,也要影响一大片。你们花那么多钱,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……这样一级学一级 发展下去怎么得了?”

“廉洁奉公,以正治国者,周总理也。”这是陈毅对周恩来的称赞。

1974年6月1日,周恩来离开西花厅住进医院,直到去世,再没有回到过这里。

“解放初期,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,就爱上了海棠花,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,选定这个院落,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,整整居住了26年。”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。古朴简陋的西花厅,既是周恩来的“小家”,也见证了这位国家总理无数为“大家”忙碌操劳的身影,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、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。

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转眼百年,是这信仰,让那艘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,乘着历史的汹涌波涛,成长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擎天巨轮。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见贤思齐,中国共产党人将汲取老一辈革命家的不竭精神力量,加强党性修养,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,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。

讲述人:

鲍春晓,商学院团委书记,商学院行政党支部教师党员。


总司令的两封信

1937年初冬,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华北地区一片萧瑟,驻扎在山西洪洞战地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笔写了一封“借款信”。

朱总司令竟然也需要借款?

原来,在外领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况颇为寥落,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。一想到自己80岁的老母亲在这个荒年可能吃不饱也穿不暖,朱德心里虽急,却因囊中羞涩而无可奈何。这时,他想到了在四川泸州开药店的好友戴与龄,希望他能接济一下家中老母。但这笔钱,总司令却明确表示,还不起也并不打算还。

“我十数年实无一钱,即将来亦如是。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,速寄家中朱理书收。此款我亦不能还你,请作捐助吧。”

戴与龄小朱德两岁,两人一同参加过科举考试,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。朱德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,戴与龄曾多次接济朱德,后来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,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挚友。

接信后,戴与龄随即给朱德家里寄去了两百元中币,差不多是现在的四万元。

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“十数年实无一钱”,着实令人震惊。而从下面这封他于同年9月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信来看,却又一点儿也不奇怪。

“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,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。”朱德在信中托陈玉珍对家中小辈提出了这个“不近人情”的要求。

他还解释道,“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,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,任何闲散人来,公家及我均难招待。革命办法非此不可。”

坚守“革命良规”、身无分文的朱德就这样“狠心”拒绝了亲族的投奔。他决不会用手中的权力谋一点儿私利。

1941年春天,朱德到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视察,看到院子里挂着战士们猎来的豹子皮,走过去摸了摸,连说:“好皮子!好皮子!”教导队的同志们早就听说总司令铺的、盖的都很单薄,几个干部一商量,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总司令。当天下午朱德要离开时,教导队的领导把一张捆好的豹子皮拿到朱德面前。

“你们这是做啥子嘛?给我进啥子‘贡’呦?我们党是有规矩的,不兴送礼这一套,我这个当总司令的更得带头遵守啊!”

随后,他指着教导队的战士们说:“同志们很辛苦,穿得却那样破旧。一张豹子皮可以换七八匹布,能做好多套衣服,让我白拿豹子皮,那我不成了‘剥削户’了?总司令‘剥削’大家,这多难听。”

正是对“革命良规”的坚守,朱总司令一生戎马、两袖清风,无愧于一个“德”字。

如今,战争的硝烟散去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火中锤炼的廉洁作风却一直警醒着我们:一切腐败都滋生于贪婪,只有坚守“良规”,才能无愧人民。

在2016年11月召开的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两封信,并说道:“战功赫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清贫如此、清廉如此,让人肃然起敬!”

    

讲述人:

崔珂珂,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党员。



廉洁奉公的“后勤管家”  ——彭显伦

1895年11月,彭显伦出生在广东省南雄县上朔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
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、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政委、滨海军区后勤部政委、华东军区供给部政委、山东军区后勤部政委……这一系列职务,表明彭显伦不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,却是一位人民军队中出色的“后勤管家”。

彭显伦1930年参加红军时,已经35岁,由于上过几年私塾,会写字,会打一手好算盘,加之年纪偏大,老成持重,做事稳妥等,因此被分配到后勤部门,负责后勤供给。

彭显伦的革命生涯中,几乎整天与钱物打交道。他总是紧跟着前线战斗部队在火线上,收集从敌人手中夺取过来的物资,比如武器、弹药、服装、粮食等,迅速处理并做好配送工作,使部队很快地得到弹药装备的补充,保证了部队迅速行动和作战。

1934年春末夏初时,部队进到福建宇洋县境一个山区,他率领几个工作队员深入到距红军驻地二、三十华里地区执行收集工作,被当地小股敌人发现,工作队被敌包围。他率领工作队冲出重围,为部队带回了相当数量的经费。

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,彭显伦带着后勤人员翻山越岭,宁可扔掉食物,也绝不丢掉背包里的纸币,那是红军的救命钱。

一生与钱物打交道的彭显伦,对自己却极抠门。有一件衣服,他从1937年穿到1944年,打了21个补丁。夏天把棉花掏出来,变为夏装。冬天塞进棉花,又成冬衣。

长期的艰苦生活,使彭显伦患了肺结核病。根据地里药品奇缺,更没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。组织照顾他,每个月特批给他两只鸡,还有一点鸡蛋和白糖。但彭显伦却说,现在是困难的时候,大家生活都很苦,我不能搞特殊。经组织派人多次劝说,他才勉强答应留一部分。

彭显伦不但对自己极其苛严,而且也从来不为家属和乡亲牟取私利。1950年春,彭显伦轻装简从,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探望,有些亲戚认为他已当上大官,手中有权,希望他拿些钱给家乡和家中使用。彭显伦听后,便耐心地解释说:“我手上是有钱有物的,但那都是公家的,一个铜板都不能乱用。我只有身上穿的衣服,才是我自己的……”说完,他当场把身上穿的一件毛衣脱下,送给了对方……

即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,彭显伦也不会给任何特殊照顾。彭显伦参加革命后,把大儿子留在老家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却让大儿子继续在老家务农。

1958年5月1日,身患肺结核多年的彭显伦,与世长辞。从农民到人民军队“后勤管家”,彭显伦一生永葆廉洁奉公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,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。

讲述人:

李泓儒,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第四党支部预备党员,学生。


同栏目信息

热点信息

Copyright © 2004-2015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版权所有 
书记信箱:21416616@qq.com 院长信箱:licf@jsnu.edu.cn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 码:221116 电话:83867883 E-mail: sxy@jsnu.edu.cn